對岸之現象,可供台灣借鏡!

作者: 風揚
中 國通貨膨脹的壓力最近這兩年一直持續存在,而且越來越嚴重。去年政府定下3%的價格上漲指標,最終被控制在4.6%的水準。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夏業良表 示:「政府今年可能5%都控制不住。很有可能在全年內會達到6%。跟去年的目標相比翻一倍。這樣對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存在著一個很明顯的威脅。因為一方面我 們的生活成本在日益加大。稅收負擔越來越沉重。政府很有錢,但老百姓沒有錢。」

貿易順差和量化寬鬆政策背黑鍋
中國央行副行 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歸咎中國的物價上漲是因為貿易順差過大的緣故。他在2月27日CMRC朗潤預測報告會上表示:「貿易順差過大,是目前中國通 膨的源頭,因為到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累計為2.85萬億美元,中國央行拋出了近20萬億元人民幣來對沖。」

另一個被認為引發中國去年下半年全面通膨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的「量化貨幣寬鬆政策」(Quantity Economy,簡稱QE)。3月14日,溫家寶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說:「我們目前出現的通貨膨脹其實是國際性的,由於某些國家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而 造成匯率和大宗物資價格的大幅度波動。」不言而喻,溫家寶的這番言論是針對美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指責美國實施該政策引發中國的全面通膨及物價上漲。

所謂通貨膨脹,是指一般物價水準持續上漲的現象。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實際市場中供應的商品數量,這樣一來,紙幣就會貶值,物價就 要上漲。易綱認為,中國的貿易順差產生了2.85萬億美元,而依據中國的外匯管理政策,外幣不能直接在中國流通;外幣必須兌換成人民幣,以人民幣的形式在 中國市場流通。因此中國央行針對這2.85億美元增發近20萬億人民幣,這新增的20萬億人民幣,導致中國發行人民幣數量超過了實際可購買的商品量,進而 導致人民幣在中國市場貶值,商品價格全面上漲。

溫家寶提到美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引發中國通膨,也是如此。美國的量化貨幣寬鬆政策是美國政府在經濟危機情況下為刺激美國經濟採取的策略。美聯儲通過向全 球增發美元,利用美元是全球第一結算貨幣的優勢,要全球分攤美國的債務。美國為執行該政策,在全球增加發行了美元紙幣,引發中國金融市場受到連帶影響,產 生全面通膨。目前該政策已執行了二輪,即第一輪(QE1)2009年3月的1.7萬億美元,和第二輪(QE2)2011年6月底以前完成發行的6,000 億美元。

中國通貨膨脹的根源在政府
中國目前的通膨導 致各方面物價同時飛漲,其實是中國政府主導的。在中國,食品、生活用品、住房等價格,都是中國政府主導制定的,如棉花和糧食產品,一直是由中國政府按照其 公布的價格進行收購。以棉花為例,截至2010年12月,中國官方公布的最高收購價格是7.85元/斤;而美國農業部(USDA)1月28日公布的價格是 1.97美元/磅,折算後大約是14.77元/斤(一磅合0.45359237公斤),幾乎是中國棉花收購價格的一倍。也就是說,棉農沒賺到甚麼錢。

而與此相反的是,2010年老百姓從市場上購買到的棉花產品(如棉衣棉褲)和糧食產品(如米、油、麵粉等)價格卻一路飆升。中國政府用統一的低價從中國棉 農手裡購買原材料棉花,但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棉花產品(如棉衣棉褲)價格卻並沒有降低;也就是說,棉花原材料價格和棉花產品價格之間的關係不是市場供需關係 決定的,而是由中國政府主導制定的;而最大的收益者既不是棉農,也不是購買棉花產品的中國民眾。


這個問題對非農產品來說更為突出: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全球產品大部分都來自中國製造,因為中國政府為了提高GDP增長而使用低價產品策略搶占海外市場;然而這些輸送到全球的大部分產品,中國民眾在國內卻基本買不到,或者要用更高的價格去買同等產品。


相同的例子還出現在蔬菜、食品、房地產等其他方面。例如在2008年應對通膨壓力時,中國政府用政策強行要求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中層企業分攤損失,典型的例子就是原材料漲價的同時,政府強行要求餐飲行業(如蘭州拉麵館)一律不准漲價,犧牲中層企業的利潤來抵消通膨壓力。


上述例子說明,在中國,市場商品的價格不是由市場實際供需關係決定的,而是由中國政府根據其需求統一制定的。中國政府可以在任何時候根據需要進行商品定價,對經濟進行干預,包括主導物價上漲或降低。


中國民眾為國有銀行壞帳買單
中 國政府要在2010年主導物價上漲的最根本原因,是為了降低國家銀行的債務,避免銀行破產,從而通過製造通膨抬高物價,把銀行債務分攤給中國民眾,由此產 生了去年至今年全方位的通膨。中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導致地方政府通過銀行進行貸款和賣地,從中獲取土地轉讓金,從而推動了房地產的泡沫和國有銀行的壞帳劇 增。據新浪網3月7日報導,中國地方政府的負債驚人,截至2010年底已超過10萬億人民幣,而境外媒體報導中國地方政府2010年實際負債已經超過15 萬億人民幣,這意味著中國國有銀行給地方政府的貸款和融資將成為永久壞帳。


中國政府欠中國銀行的錢,但中國銀行又屬於中國政府,因此中國政府通過製造通貨膨脹抬高物價,讓人民幣貶值,用變相的方式以降低銀行的債務風險,最終把債 務轉嫁到中國國民身上。這一點類似於美國政府執行的量化貨幣寬鬆政策,所不同的是美國政府是通過對全球發行美元使美元貶值來降低美國對外的債務,而中國政 府是通過抬高物價和增發人民幣來使人民幣在中國國內貶值,以降低中國政府對中國國有銀行的債務。


簡而言之,中國目前的通膨導致各方面物價全面上漲,事實上是中國政府向中國民眾徵收的一項「新稅」──就像中國政府不出售土地但徵收購房者房地產稅一樣,目的是讓中國民眾分攤中國政府的債務。

文摘錄自『看雜誌雙周刊』第8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